作 者丨郭聪聪
编 辑丨杨希
近年来,随着金融监管强化与 "断卡行动" 持续推进,传统洗钱渠道不断收窄,诈骗分子转移涉案资金的手段加速迭代。在此背景下,老年群体因信息获取渠道相对闭塞、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,被犯罪分子视作实施洗钱犯罪的 "新突破口"。
想领"扶贫款",反成"洗钱帮凶"!
六旬老人险些成为洗钱工具人
近日,包头市就发生一起涉及借助老年人洗钱犯罪的典型案例。
事发当日,李先生(化名)前往当地中信银行,称其通过手机银行转账时,不慎将 49 万元误转入杨女士账户(此前杨女士的账户储存在李先生的手机银行转账名单中),请求银行协助追回。然而在银行工作人员展开协助核查后,却发现了诸多疑点,转账操作流程与常规误转情形存在显著差异,随后工作人员建议双方报警处理。
"我们在提醒李先生可能遭遇诈骗的时候,他还在通过手机听从诈骗分子的指令做事,骗我们说这是卖车的回款。"中信银行包头凯旋支行会计经理郑鹏飞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说道。
经溯源,该笔资金实为上海一名诈骗受害人的涉案款项。调查人员还原了洗钱路径——犯罪团伙先将诈骗所得资金转入李先生的账户,随后诱骗李先生"协助过账",最终通过其账户完成了资金的转移。郑鹏飞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:"目前资金链治理工作已取得成效,诈骗资金转移几乎难以再通过传统银行卡渠道实现,在这个背景下,犯罪分子在不断开发新的转移渠道。"
黑色产业链曝光:多地频发"扶贫款"骗局
李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。5 月以来,全国多地反诈中心陆续公布了多起类似案例,诈骗分子如出一辙地打着"乡村振兴""国家扶贫"的旗号,将黑手伸向老年群体。据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,这些案件不仅手法雷同,更呈现出专业化、产业化的特征,形成了从信息收集、话术培训到资金转移的完整黑色产业链。
近日辽宁省朝阳市反诈骗中心就公告了多起相似案例。5 月,家住朝阳市的老年客户傅某前往银行柜台,要求支取 4.7 万元现金,声称是"侄子归还的借款,取现用于装修"。无独有偶,另一位家住朝阳市的老年客户刘某也来到银行柜台,要求支取 9 万元现金,称这笔钱是"为儿子购买房子"所用。
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时,察觉到资金存在异常:两笔资金或存在当日跨区域转入,或汇款人姓名与其提供的姓名不符,存在明显可疑之处。
警方随即介入调查,结果发现傅某和刘某的手机里均安装了多款涉诈 APP。警方在劝解过程中,两位老年客户仍不认为自己受骗,称该笔资金是其在网上申请的"扶贫款",是自己应得的"养老钱"。经过警方不断劝说,傅某及刘某终于意识到账户中的 4.7 万元及 9 万元,实则是上游诈骗团伙骗取的赃款,他们企图利用通过跨区域转账,并借助老人取现的方式将资金"洗白"。
图源:朝阳市反诈骗中心官微
除朝阳市的两位老年受害者外,赤峰市老年客户张某也遭遇了相同模式的诈骗。犯罪分子称会向张某的银行卡内打入几笔善款,以客户名义捐赠至贫困山区,善款打入后需客户第一时间到银行取现再存入指定账户,提现完成 3 — 5 个工作日后 150 万扶贫款将下发至客户账户。当张某账户被公安机关冻结后,诈骗分子竟倒打一耙,以 "涉嫌侵占国家资金" 相威胁,逼迫其继续完成资金转移操作。
与此同时,犯罪分子注重对老年客户的话术培训。反诈中心民警表示:"诈骗分子会教老年人如何应对银行工作人员的询问,甚至提供详细的应对核查的话术"。甚至诈骗分子会教唆老年人采取辱骂、倒地不起等方式对抗核查,成为了犯罪活动的挡箭牌。
本期编辑 江佩佩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